茅台五粮液等联名发布“反内卷”倡议书,一场品质与创新的突围战
专题: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
酒与文明
《防内卷倡议书》的发布,标志着酒业从“野蛮生长”迈向“理性竞合”的转折。成败取决于两点:一是头部企业能否以身作则,二是行业能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。
一场由行业巨头发起的“自治运动”,试图通过自律与改革扭转当前内卷困局。
3月27日,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期间,中国酒业协会联合五粮液、茅台、郎酒等名酒企业及酒类大商,共同发布《中国酒业防内卷式竞争倡议书》。这份倡议书直指行业痛点,提出七大核心主张:
倡导创新发展、坚守品质底线、杜绝盲目跟风、强化品牌建设、加强行业自律、遵守市场规则、履行社会责任。
倡议书的签署方几乎囊括了行业头部力量。茅台董事长张德芹强调“敬畏传承与开放创新”,郎酒董事长汪俊林呼吁“质量比增长更重要”,五粮液则提出发力年轻消费群体和老酒市场。
内卷的根源
从增量到存量,行业周期阵痛。中国酒业在2023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后(其中白酒行业约占8成),增速明显放缓,消费市场进入理性调整期。中国酒业协会预测,2025年行业将迎来新周期,但前提是完成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转型。然而,这一转型并不轻松——
白酒产业正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,叠加消费场景弱化(如政务消费减少)、渠道库存高企,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。
资本涌入与同质化陷阱。过去十年,白酒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。然而,这些新玩家大多缺乏差异化竞争力,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。“酱酒热”期间,市场一度充斥千篇一律的“茅台风”包装和“年份酒”概念,甚至出现“买一赠十二”的营销闹剧。这种“一窝蜂”式的扩张,最终演变为价格战和渠道压货,进一步加剧内卷。
恶性竞争的缩影是价格倒挂。除了飞天茅台,几乎所有酒企的主力产品均出现价格倒挂(零售价低于出厂价)。部分高端产品批价甚至腰斩。这种现象背后,是经销商为回款被迫“割肉”,品牌价值被透支,消费者对价格的信任度下降。
谁在“卷”中受伤?
行业生态恶化。低价竞争往往伴随品质缩水,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基酒,甚至虚标年份。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痛斥:“当消费者陷入便宜=超值的认知陷阱,产业的底层逻辑正在崩塌。”这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趋势,最终可能摧毁整个行业的信誉。
中小酒企的生存危机。行业向头部集中已是大势所趋。2023年,中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达到7563亿元,同比增长9%。前十品牌的市场份额占据了56.9%的市场份额。而中小酒企在品牌、渠道、资金上全面落后,要么沦为代工厂,要么在价格战中“失血而亡”。
消费者“薅羊毛”的幻觉。表面看,低价酒让消费者捡了便宜,但长期来看,品质下滑和品牌价值稀释可能导致市场整体萎缩。甚至这样调侃:“买酒像炒股,今天抄底,明天可能发现抄的是个假底。”
理想与现实的碰撞
防内卷倡议能否解决价格倒挂?倡议书提出“遵守市场规则,实现共赢合作”,但价格倒挂的核心是供需失衡。当前渠道库存高企,消费需求疲软,仅靠行业自律难以扭转市场规律。茅台能独善其身,靠的是稀缺性护城河,而其他品牌缺乏这种壁垒。若企业继续盲目扩产,价格倒挂恐难根治。
创新与差异化是唯一的出路。倡议书强调“杜绝盲目跟风,激发创新活力”,这或许是破局关键。茅台推出“三个转型”“四个聚焦”等,若能真正实现产品、场景、文化的差异化,行业或可跳出价格战泥潭。
长期主义与短期业绩压力的权衡。倡议书呼吁“长期主义”,但资本市场仍紧盯季度财报。如何平衡股东诉求与行业健康?茅台提出“敬畏传承与开放创新”,郎酒主张“利他主义”,这些理念需转化为具体行动,比如减少压货、优化经销商政策。否则,口号再响,也难敌业绩考核的“紧箍咒”。
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
良性竞争应让消费者用合理价格买到优质产品,同时推动行业进步。若酒企能聚焦品质提升、拓展新场景(如婚宴定制酒、低度潮饮),甚至学习日本清酒的文化输出经验,中国酒业或可化“内卷”为“内驱”。
然而,这一切的前提是行业真正形成共识。防内卷不能靠一纸倡议,而需要一场从拼酒量到拼酒品的集体觉醒。
《防内卷倡议书》的发布,标志着酒业从“野蛮生长”迈向“理性竞合”的转折。成败取决于两点:一是头部企业能否以身作则,二是行业能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。若成功,中国酒业或可迎来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新生态;若失败,这场倡议可能沦为又一场“形式主义狂欢”。
无论如何,这场反内卷之战已拉开序幕。酒香不怕巷子深,但若巷子里全是同一种酒香,再深的巷子也藏不住危机。
新浪声明: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,未经演讲者审阅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