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军杀回来了,小米拿下全国第一
有时乌云压顶,是在为下一次日出腾空。
出品 | 电商行业 作者 | 唐仁
雷军时隔多日发文感谢大家支持
时隔多日,雷军终于有新动态。
4月15日,从供应链获得的权威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,2025年3月(W10-W13)中国手机市场新机激活量最新排名,小米排名第一,新机激活量达到324.37万台,市场份额17.98%,同比增长16.99%。小米和华为成为3月份唯二同比增长的品牌。
雷军发文回应称,感谢大家的支持。
而这也是雷军时隔八日再发文,他上次更新微博还是4月6日小米创业15年那天,也只发了简单的两句话。
公开数据显示,小米15系列为小米拿下国内市场第一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小米15系列是2024年10月发布,目前有小米15、小米15 Pro、小米15 Ultra三款机型。截至2025年4月6日,小米15系列销量已突破393万,位居国产手机销量第一。
另外,据Canalys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数据,小米凭借14%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,与去年同期持平。
今年3月18日,小米发布2024全年及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,该财报也被称为是小米史上最强财报。
财报显示,2024年,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实现收入1918亿元,同比增长21.8%。根据Canalys数据,2024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3.8%,连续18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,同时也是2024年全球前三厂商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牌。
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.69亿台,同比增长15.7%。其中,小米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23.3%,同比提升3.0个百分点。
进入2025年,小米手机依然保持强劲势头,稳居全球智能机市场份额前三。小米公关经理王化发文庆祝,表示:“一般一般,世界第三。”实在是低调的炫耀了。
小米在手机市场的优秀表现,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缓和近期因小米汽车燃爆事件带来的阴影,对雷军和小米来说可能也是最近比较令人欣慰的事了。
此前,因为小米汽车燃爆事件,雷军明显放缓了社交平台更新节奏,基本保持沉默状态。
小米手机国内第一,全球第三的消息不知道能让雷军心情振奋多少。但毫无疑问,最近雷军和小米都进入了水逆期。
2025年3月29日晚间,三位大学生驾驶小米SU7从武汉出发,前往安徽考编,但不幸于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,并造成3人身亡。
三个年轻人疑似因为驾驶汽车故障而死的消息瞬间引起了全网关注,网友对此激愤不已。
从网络曝光的视频及图片来看,事发时,三人驾驶的事故车辆正是小米SU7。
作为小米SU7的生产方,小米和雷军自然受到来自遇难者家属、网友、媒体等多方质疑,要求回应是否是车辆智驾存在问题。
小米和雷军就这样成为了舆论的风暴中心。
4月1日,小米公司发言人发长文回应此次事故,并公布了事故车辆行驶摘要。
小米方面表示,事故发生后已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,并于30日赶赴铜陵,在警方的指导下,积极配合调查、取证等各项工作。
然而网友的怒火没有因此平息,反而越演越烈,矛头也逐渐转向雷军。这也是雷军打造企业家IP过于成功的弊病,他在无形中已经成为小米汽车的代言人,小米汽车出事,雷军必然要被牵扯其中。
同日晚间,雷军发博回应,不仅为年轻生命的离世表示哀悼,也解释了之前没有发声是“由于事故还在调查,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,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”。
他表示:“等到此时,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,我必须站出来,代表小米承诺:无论发生什么,小米都不会回避,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,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,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。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批评,你们说的每一句话,我们都听见了,记下了,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。”
几乎同时,小米汽车也发布了“对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”。
小米汽车在长文中回应了网友关注的六大问题,包括事故发生后为什么没有联系家属、事故车辆是否被拉回北京、事发时的路况和车速情况、车辆为什么会起火、事发时车门能否打开、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。
后续,多家供应商也回应表示与事故无关。宁德时代称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用的不是宁德时代的电池;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,“我们这边只供电芯,小米自己组装电池包pack。”
此后,雷军就开始保持沉默,多日没在社交平台上发言分享,直到4月6日才为小米创业15周年简单发文庆祝了下,他表示,“今天,小米的创业路已走过了15年。这只是开始,我们会继续努力。”
表态过后又是多日的沉默。4月8日,有网友偶遇处于舆论风波中心的雷军现身北京小米总部楼下,正和几位同事一起送客人乘车离开。
从网上信息来看,图片上雷军双手握拳,虽然面带笑容,但是少见地透出几分拘谨,整个人也似乎瘦了些。虽然依旧是往日装扮,但就是莫名让不少网友觉得,和以往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神采奕奕相比,多日不见,雷军要疲惫憔悴不少。可见燃爆事件确实给雷军带来了不小的难题。
直到今日小米手机拿下全国第一,雷军才终于又出来发声。
在雷军低调保持沉默期间,不少网络谣言四散。
4月2日,网上开始流传一份所谓的《致所有关心小米SU7事故的用户和公众的一封信》,落款为“雷军”,日期为4月2日。
而这份所谓的“公开信”内容包括:“此刻的承诺:用生命敬畏驱动真相探寻”“反思与行动:把悲剧转化为行业进步的阶梯”“透明化沟通:重建信任需要刀刃向内”“长期责任:用十年坚守兑现安全承诺”等。
后续小米相关人士辟谣,表示如果要披露说明,一定是通过官方账号。
4月7日,关于小米SU7保险的相关谣言被有组织地扩散传播,小米官方出面澄清相关谣言,目前SU7车型的投保服务平稳正常,网传信息严重失实。此外,“SU7出险率是同价位车型数倍”的谣言,同样毫无事实依据。并强调已报案。
4月11日,网上开始流传所谓的“国家新能源汽车事故鉴定中心4月7日公布的初步分析”,小米方面再度出来辟谣并表示,该内容完全失实,纯属编造,其中提及的所谓“国家新能源事故鉴定中心”,甚至根本并不存在。公司已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同时,小米“在此恳请大家协助辟谣。”
可以说,小米这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即使精力充沛如雷军,估计也会感到疲倦吧。
选择沉默,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大众被情绪主导,减少过度活跃导致大众逆反,将更多精力和关注放在事件本身。
网红企业家之路还能走吗?
小米汽车燃爆,一方面为市场敲响了智驾的警钟,另一方面也为目前火热的网红企业家赛道降降温。
诚然,将企业家形象与品牌深度绑定的做法确实可以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,利用个人IP反哺品牌,避免直接冠名品牌的风险,还能搭建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,增强消费者信任,是当前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选择的有效方法。
但是,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共生的。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,企业家个人形象也将直接影响企业声誉,一旦出现问题,企业家和企业也将受到来自更多方面的冲击和审视。
尤其是企业家IP已经凌驾于品牌之上时,面对问题,无论回应或者逃避都不能回应大众批判,根基浅薄的企业很有可能就此动摇,一蹶不振。
不是人人都能成雷军,也不是所有品牌都是小米。
网红企业家之路,没那么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