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产工艺

正在改变的香港楼市与土地财政

  来源:观点

正在改变的香港楼市与土地财政

  一座城市里的漫游和画像。

  观点网 香港报道 香港房屋市场正在经历持续挑战——私人住宅卖地减少,公营房屋建筑开支飙升,资助房屋的角色和必要性亦受舆论审视,种种不利因素浮现。

 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认为,未来政府需要调整过去依赖土地的收入来源,并用平价地吸引新兴产业和人才,以提高利得税收入。

  4月24日,团结香港基金发表《香港房屋趋势导航2025》报告,显示未来5年私人住宅及公营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分别将达到17100及37700伙,已达《长远房屋策略》目标。

  报告表示,未来5年私人住宅供应呈“先高后低”现象,当中今、明两年达约2万伙后,逐步回落至2027至2029年每年约1.5万至1.6万伙水平。而2030至2034年的第二个五年期间,年均落成量应介乎15400至19000个单位之间。

  至于公营房屋方面,落成量则正步入“收成期”,预计2025/26至2029/30年度期间,单靠传统公营房屋年均32100伙,已超越《长远房屋策略》的3.08万个单位目标,为《长策》2014年公布以来首次出现,加上简约公屋正在稳步推进,未来5年公营房屋年均落成量将达到3.77万个。

  虽然公屋供应充足,公屋轮候时间亦会持续下降,但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跃昊认为,要在2026/27年度前达成4.5年轮候时间目标,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的短期填补作用不可或缺。

  报告预计,未来4年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年度建筑开支将增加73%,考虑到未来有一定供应缓冲提供空间,建议当局应重新检视“插针楼”和地形复杂的发展地盘的成本效益,以控制不断膨胀的建筑开支。

  报告亦提到,资助房屋与私人住宅的楼价重叠范围扩大到100至500万港元,但只有介乎300至500万港元的资助房屋单位较易受私楼潜在竞争的影响,而其对应潜在客源的月入接近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数,亦占全港住户数约18%,故资助房屋仍是其置业首选,反映资助房屋有存在的必要。

  叶文祺续指,资助出售房屋及资助出租房屋比例,可由现时七三比调整至六四比或各占一半,同时拨出更多比例予绿表家庭,又形容“首置”物业已经完成历史任务,暂无需推出。

 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亦指,房屋市场受到高利率、高建筑成本和货尾积压等不利因素影响,市场更趋保守。经济波动下,土地房屋策略更要有前瞻性,让市场与政策之间灵活配合应对挑战。

  至于美国对全球多国加征关税的影响,叶文祺认为,贸易战对香港未来5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影响不大,但如果贸易战持续,可能影响楼市及发展商投地信心,补地价步伐亦可能放慢。

  事实上,私人住宅发展周期各阶段都出现明显放缓,预示未来落成量将逐步回落。叶文祺表示,发展周期延长及其他不利因素,导致近年卖地市场沉寂,减低发展商提交具竞争力标价的兴趣和意愿,建议政府推出配套较好的熟地、面积较小的地盘,并精简地契条款,以及减少发展商兴建附属设施的要求,减低流标机会。

  他又指,贸易战令股市波动,对市民入市意欲产生影响;人民币贬值亦不利内地买家入市,但市场憧憬美国联储局可能提早减息,甚至加大减息步伐,或利好香港楼市。

  在刺激楼市措施方面,叶文祺认为政府大致上招数尽出,在全面撤辣及扩大按揭成数后,已几乎无空间可以继续调整楼市调控政策。不过,港府可考虑继续放宽投资移民门槛,把目前容许购买5000万元或以上的住宅物业门槛,下降至购买2000万元住宅,相关价位的物业只占总成交量5%,不会影响本地居民置业需求。

  另外,对于港写字楼空置率高企问题,叶文祺认为,疫后工作模式转变,习惯在家工作,对写字楼需求减低。特区政府正将香港经济结构逐步转型,传统商业用地的需求正逐步下降。

  “高峰期卖地收益约一财年1600多亿港元,占政府财政收入约两成七,惟去年已跌至1%。”因此,港府必须承认,未来卖地收益不太可能重返高峰时期,因现时香港希望集中发展创科等新产业。

  “以前大部分地王都属商业地或写字楼,惟未来发展模式需要以较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创科及新兴产业,因此卖地收入一定少于以前。”

  他建议,应调整财政收入模式,由依赖卖地,调整至运用土地作为资源去吸引人才及新兴产业,令薪俸税及利得税税收上升,从而令港府财政收入更健康。

  又指,新发展区如洪水桥原本规划有大量商业地,现时形势下,可研究是否有条件将部分转为住宅或其他产业发展的用途。

关键词: